春耕夏耘,秋收冬藏,大自然的节律亘古如斯,揭示着劳动创造价值的永恒真谛。近日,上海建桥学院珠宝学院将这一古老智慧融入现代育人实践,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课,让知识的根系深植于实践的沃土。10月30日播种完毕,圆满完成了以“知在教室,行在大地”为主题的第一阶段教学。这不仅是技能的锻炼,更是一场精神的淬炼,是雷锋精神、志愿者精神与新时代劳动观在青春血脉中的一次生动交融。

一、理论为基:涵养“爱劳动”的品格,铸就“善劳动”的信念
课程伊始,学院便高度重视理论奠基。老师们引经据典,从“民生在勤,勤则不匮”的古老训诫,到“功崇惟志,业广惟勤”的奋斗箴言,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,更是幸福的基石。课堂学习聚焦于弘扬“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、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”的劳模精神,“崇尚劳动、热爱劳动、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”的劳动精神,以及“执着专注、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、追求卓越”的工匠精神。
这些理论学习,并非空中楼阁,而是与上海建桥学院长期培育的雷锋精神与志愿者精神紧密相连。雷锋精神中“一滴水、一线阳光、一颗粮食”的奉献意识,志愿者精神中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核心理念,与正确的劳动观一脉相承,共同指向服务他人、奉献社会的崇高价值。学院引导学子们思考:未来的珠宝设计师、鉴定师,不仅是美的创造者与鉴赏者,更应是辛勤的劳动者和社会价值的贡献者。这种“知”的启迪,为后续的“行”注入了饱满的精神动力。

二、实践为犁:挥洒“勤劳动”的汗水,体悟“共劳动”的喜悦
理论的光芒,终需在实践的田野上绽放。当同学们走出窗明几净的教室,来到充满泥土芬芳的实践基地,真正的考验与收获方才开始。蓝天之下,绿地之上,“珠宝学院”的旗帜迎风招展,一群平日与画笔、雕刀、显微镜为伴的学子,此刻手持农具,成为了土地的“美容师”。
除草、松土、平整土地、清运垃圾……这些看似简单的农事劳作,却需要耐心、协作与汗水。有人俯身细致拔除杂草,践行着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”的节俭美德;有人合力推动满载的小车,展现了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的团结力量。汗水浸湿了衣背,但笑容却洋溢在脸庞。这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,而是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的真切体悟。同学们在协作中深化了友谊,在付出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,这正是志愿者精神与劳动实践完美结合的缩影。

三、精神为魂:于“知行合一”中砥砺青春,迈向“向上向善”的征程
第一阶段的劳动实践,其意义远超越技能习得本身。它是一次深刻的“知行合一”的生命教育。当指尖触碰泥土,心灵便与大地建立了连接;当汗水浇灌土地,对劳动人民的敬意便油然而生。这亲身体验的“行”,反过来深化了对课堂所授“知”的理解,使雷锋精神中的“螺丝钉”品质、工匠精神中的“精益求精”态度,从口号内化为学子们自身的追求。
《荀子》有云:“道虽迩,不行不至;事虽小,不为不成。”珠宝学院的学子们正是通过这“行”与“为”,懂得了伟大始于平凡,价值源于创造。他们将在这片亲手整理的土地上,或许种下希望的种子,也必然在心田播撒下热爱劳动、尊重劳动、善于劳动的金色种子。


第一阶段课程已圆满落幕,但劳动教育的征程刚刚启航。我们欣喜地看到,一种崇尚实干、尊重付出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,一种服务社会、乐于奉献的青年担当正在孕育。期待珠宝学院的学子们,将继续秉持这份“知在教室,行在大地”的信念,将劳动中收获的坚韧、协作与责任感,融入未来每一件珠宝艺术品的精雕细琢之中,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心灵,不仅打磨出璀璨的珠宝,更锻造出闪光的人生,成为传承雷锋精神、践行劳动光荣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青年!
